发电全靠浪!波浪能发电装置“南鲲号”试运行可为南海岛礁供电我国的科研人员就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,这就是我国又一个大国重器:“南鲲”号。根据相关报道,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“南鲲”号投入试运行,这是由广东中远海运重工,为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建造的。
一直以来,全人类都在尝试使用新能源,光伏发电,风力发电以及水力发电都已经很成熟了。不过,海洋占据地球表面面积的71%,但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却很少。海洋蕴含丰富的能量,包括潮汐能、波浪能、海流能、海洋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等形式。
“南鲲”号正是利用“波浪能”来进行发电。波浪能的本质其实是:太阳能。大气由于受到太阳辐射,被不均匀加热,同时由于地壳冷却及地球自转,就会产生“风”。风吹过海面,就会产生“波浪”。所以,“波浪”的大小和高低,与风吹过海面时的风力大小、持续时间以及距离海面的高度直接相关。通常来说,6-7级风力,产生“波浪”的高度大概是3-7米;如果风力达到了10级,那产生“波浪”高度可以达到15米以上。
如果可以通过装置来吸收“波浪”的动能和势能,那就可以进行发电。因此,从某种角度来看,“波浪能”是“太阳能”的某种形式的体现,也和“太阳能”一样,是一种可再生能源,还是清洁能源。
据数据显示,我国近海海域蕴藏的“波浪能”也是很丰富的,大概是:1.5亿千瓦,其中能够被我国直接开发利用的“波浪能”达到了2300~3500万千瓦。而 “波浪能”这种能源分布,其实和地域和季节有关系。我国“波浪能”的地理分布总体来说是,南部地区多,北部地区少。“波浪能”蕴含量丰富的地区是:广东省和福建省的附近海域,然后是江苏省、辽宁省、上海市和河北省的附近海域。至于季节,秋季和冬季的“波浪能”更丰富,春秋和夏季的“波浪能”少一些。因此,“波浪能”和其他清洁能源有共同的缺点:不稳定。
我国很早就开始“波浪能”的研究工作,是全球主要的“波浪能”研究开发国家之一。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所布局,历经这几十年的发展,我国已经累积生产了600多台“波浪能”发电装置,并在我国近海海域累积部署了600多台,还出口到了日本等国家。
2000年,在广东汕尾市,广州能源研究所遮浪研建首座100千瓦岸式振荡水柱电站,并且实现了并网发电,同年,天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就在青岛建设了一座100千瓦的摆式波力电站。
而“南鲲”号是实现了突破,是我国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NG体育,容量相比过去提升了一个数量级。从外形上看,“南鲲”号采用“三边形“的设计,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地“接收”海浪,整套装置包含了半潜平台、液压系统、发电系统、控制系统以及锚泊系统。其中利用半潜平台“吸收”波浪,并通过我国自研的转换系统,把波浪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液压,再转化为电能,实现能量转换。
“南鲲”号如果满负荷运转,一天可以产生24000度电,可以满足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。这就使得“南鲲”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,尤其是在远海岛礁,可以作为“大型充电宝”,还不需要占用岛礁的土地。
我国南海的诸多岛礁,其实都可以用“南鲲”号这类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来进行电力供应。一旦这些岛礁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,就可以做很多事情,比如:海水淡化和水处理,这样有利于人在岛上生存;对于南海岛礁的开发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。
更重要的是,持续稳定的电力供给,还能为我国守护岛礁安全起到关键中庸。这是因为它可以作为能源,供应给军事设施和军事装备。
相信在未来“南鲲”号会和“吹填造岛”的天鲸号、天鲲号等重型自航绞吸船一样,为我国南海的国土安全保驾护航。
客观地说,这个不太现实。“南鲲”号平面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,重量超过6000吨。航母虽然非常大,但也不可能用体积和重量这么大的“发电装置”。而“南鲲”号如果进行小型化处理,这意味着“接收”的海浪变少,功率变少。
即便是“南鲲”号现在的功率,也远远不够航母使用。就拿尼米兹级航母来说,它的“A4W反应堆”总功率就达到了550兆千瓦,还是用了2个“A4W反应堆”总,加起来就是1100兆瓦,这比“南鲲”号现在的功率高了3个数量级。